新冠病毒肺炎与温病理论

2022-7-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491296.html

新型冠状病毒在荆楚大地肆虐,人心惶恐,唯恐避之不及。为什么这么紧张呢?就是不知道病毒在哪里,更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感染病毒,通过隔离取得很好效果,中医也成为此次疫情最大的希望,为什么中医能有效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呢?中医是有着完整医学体系的学问,尤其温病理论是瘟疫的克星,这里为大家介绍新冠病毒在体内传播与中医温病理论的关系。

温病理论是我国几千年医学经验的总结,最初只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有散在叙述,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后来王叔和在对《伤寒论》等医学典籍整理以后起到了铺垫作用。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就是我国在治疗温病方面的一味典型药材,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科学家并没有埋没先辈的功劳,而是告诉大家提取青蒿素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国家重视中医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唐代以后,王冰把五运六气纳入《黄帝内经》之中,这才有了温病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及至宋代庞安时提出一切外感病都是毒的论断,是对温病病原(微生物)的第一次准确认识,但是治疗过程中缺乏理论体系指导还处于无所适从阶段。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原病篇》说:“庞安常之《卒病论》,……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印证了庞安时认识的局限性,对温病理论形成贡献更大的是吴又可,他著《瘟疫论》一书,对温病理论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后来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标志温病学派形成,而吴鞠通《温病条辨》则是温病理论的集大成之书,也是我国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体系至此完备。

一、哲学是科学和文化的母亲

针对当下疫情,中医已经取得了可惜的成绩,我最早见到的是北京两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报道,然后是河南通许县用仲景之法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非常理想,在武汉先有20位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出院,接下来是国家中医医疗队治疗的8例患者出院,都是好消息。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对中医治疗瘟疫不很了解,认为中医不是科学。

我赞同中医不是科学的说法,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科学和文化是两个平行概念,用科学去衡量文化范围的中医永远也衡量不出来价值,所以我反对用科学衡量中医,应该寻找中医与科学的共同点。

科学和文化还有共同的母亲,就是哲学,哲学是指导科学和文化的学问。科学必然符合哲学原理,所谓科学方法治病也是符合哲学原理,哲学原理才是治病的基础。中医是有着丰富哲学思想的文化,继承了哲学母亲太多的基因。中医也是可以治病的。

二、营卫是人体组织功能

在《黄帝内经》有营卫概念,在几千年中医传承和使用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到了温病理论形成,营卫又发展成“卫气营血辨证”,为此,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营卫。

1卫

新冠病毒是寄生在蝙蝠的微生物,何以能进入人体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人体结构才可以。我们不能把人体结构剖开,但可以看商场销售的肉,外面有一层皮,在人体称为皮肤,口腔、气管、食管等管道外面也有一层薄薄的皮,叫粘膜,粘膜表面有一层更薄的膜,叫内皮。无论是皮肤还是内皮都是由上皮组织构成的,这层组织非常致密,防止人体内的水分、营养物质、细胞泄露出去。这层上皮组织内部含有很多神经小体,是感知温度、湿度、硬度等的神经末梢,把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脑脏。

最外层的上皮细胞与空气接触,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而人体细胞是生活在水里的,水分跑到空气中就会把细胞暴露出来,为了不让细胞暴露在空气中,人体皮肤形成很多汗腺分泌汗液,汗液起到弥补体表散失水分的作用。但是,汗腺分泌的汗液也会很快被蒸发掉,人体皮肤又形成皮脂腺,皮脂腺分泌脂肪,脂肪是不易挥发的油类物质,现代化妆品主要成分就是脂类物质,能够保护水分散失。人体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覆盖在汗腺分泌的水分外面,起到隔离层的作用,防止水分流失。另外为了阻挡灰尘、微生物等侵袭还形成汗毛等附属物,这样人体才形成稳定的皮肤结构。

上皮组织的阻挡作用和调节作用在中医称为“卫”,就是护卫人体的意思。《伤寒论》认为太阳是人体一身之藩篱,对应现代科学就是皮肤内潜藏的大量神经小体,象藩篱一样把人体包围起来,起到感知和保护作用,把信息传入脑脏各个中枢,比如脑脏有体温调节中枢,就是接收来自人体各个部位的温度信息,在皮肤接收到寒冷信息以后,体温调节中枢就发出指令“打寒战”,以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中医的卫气就是通过上皮组织的阻挡和神经调节作用完成保护人体的功能。

2营

人体内有丰富的血管,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热量、氧气,同时带走垃圾。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则是:血管是血液和人体组织之间的具有隔离作用的器官,以维持血管内血液流动不受各个组织器官的干扰,同时,按照人体组织器官的需要在指定部位进行物质、热量、氧气和垃圾的交换。血管这种阻挡作用在中医称为“营”,血管就像一座兵营,把血液牢牢控制在血管内。

血管分成真毛细血管、直通毛细血管、吻合支三种。真毛细血管完成物质交换,但也不是所有物资都能进入血液,而是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血液,大分子物质体积太大无法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例如大分子蛋白、脂肪颗粒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需要通过淋巴管道才可以进入血液。直通毛细血管和吻合支完成热量传输。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在通过组织间隙移动到血管真毛细血管部位才有可能进入血液。但是,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由于颗粒体积大,不能通过真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如果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想进入血液,就需要破坏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让大分子物质能够通过真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这种破坏作用中医称为“伤营”。

三、温病理论概况

温病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环境的论述,另一部分是病机传变理论。

1环境理论

1.1环境因素:环境理论的核心是《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微生物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的生命体,依环境而生存,环境变化决定了微生物的生存状态。比如感冒病毒在冬春季节活跃,这两个季节容易感冒;痢疾杆菌容易在夏季高温多湿的环境生存,到了冬季几乎不会有痢疾发生,季节性非常强。所以环境因素是治疗外感病的重要因素。

1.2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是外感病的主角,中医依据微生物引发疾病的特点分成普通病原和疫戾之气。

1.2.1普通病原:普通病原按照季节发病,传播能力不强,对人体伤害程度小,按照六气规律生存,形成的疾病分成冬瘟、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六类,按照季节进行治疗就可以,被称为季节病。

1.2.2疫戾之气:共同特点是对人体伤害大,分成温毒、瘟疫、温虐三类,发病周期不是按照每年季节更替而出现,是若干年才能爆发一次。比如年非典和当下的疫情,间隔整整18年。由于周期长,疫情也就更加严重,是最需要做好预防的一类疾病。

a温毒:《温病条辨》曰:“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能够深入器官内部深层次伤害人体,传播能力有限。例如结核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一旦感染人体很难清除,形成慢性传染性疾病。

b瘟疫:《温病条辨》曰:“瘟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年的非典、当下的新冠病毒肺炎就属于这种类型。病原微生物经过治疗以后被驱除人体,并获得免疫能力。

c温虐:是指疟原虫引发的疾病,这本属于原虫病,与细菌病毒的传染性不同。但是,疟原虫寄生在按蚊体内,按蚊每年的周期规律也就成为疟疾发生的规律,表现出季节性规律。

2传变理论

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过程,分成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2.1卫气营血辨证:人体皮肤是隔绝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屏障,血管是隔绝血液和人体组织的屏障,在血管和皮肤之间有着广大的人体内环境,皮肤和血管之间充满了人体体液,身体细胞就是在这个体液环境下生存的。

人是有生命的动物,人体内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包括人体的体液也是流动的。《超级中医学》、《羲黄医学密码》把人体体液流动分成有管道有动力的八脏循环和无管道无动力的组织液循环。八脏循环的核心是血液循环,组织液循环被称为经络循环,也就是血液循环和经络循环是人体体液循环的主体。血液循环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皮肤和血管之间充满的组织液流动则遵守经络循环的规律。

讲到这里我们就会意识到人体存在“皮肤—组织液—血管—血液”这种结构,皮肤的功能对应“卫”,组织液对应“气”,血管的功能对应“营”,血液对应“血”,这就是中医的卫气营血。

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进入组织液,从组织液突破血管屏障进入血液,这就是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的规律,现代医学也发现这个规律,只是与中医有着不同的表述。

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皮肤的过程中医称为“卫分证”,在组织液内大量繁殖称为“气分证”,侵袭血管被称为“营分证”,进入血液称为“血分证”。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以后就会迅速流遍全身,现代医学成为毒血症或者菌血症,是病情最危重的阶段。这就是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

2.2三焦辨证:病原微生物是有具体形态的生命体,侵袭人体致病也是通过具体途径完成的,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已经发现了从皮肤到血液的传变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以后快速流动到全身所有组织器官,是全身性的。中医实践发现,有些病侵入人体并不遵守这个规律,而是只有某一个脏器发病,比如非典和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都只是肺脏一个器官发病,并没有传遍到全身。

2.2.1传入途径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经常与外界接触,形成的上皮组织细胞一层层排列,厚度比较厚,有些部位上皮组织细胞厚度有5~6层。人体除皮肤与外界接触之外还有粘膜,人们熟知的有口腔黏膜、鼻粘膜。粘膜表面的上皮组织非常薄,细胞厚度只有一层,所以,口鼻黏膜是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的主要部位。这种规律吴又可很早就发现了,在《瘟疫论?原病》说:“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病邪从口鼻进入人体,通过气管到达肺脏,通过食管到达胃,这就成为进入人体的另一个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口鼻进入人体以后最先侵害粘膜,粘膜上皮组织在中医属于肺系统,温病理论称为“肺卫”,是病原微生物的第一步,开启了人体与病原微生物战斗的序幕。

吴又可论述了病原微生物从口鼻进入膜原的过程,羲黄理论对此进一步进行阐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清窍—系—脏腑”路径传变的。其中清窍就是面部五官,口鼻为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这次疫情有人怀疑通过眼睛传播也是眼睑黏膜,耳朵的传播性很小。

2.2.2发病部位

《温病条辨》借用了三焦的概念把人体脏腑器官分成三部分。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为下焦,这就是三焦辨证的基础。

病原微生物首先侵袭上焦,也就是通过“清窍—系—脏腑”路径传变到肺脏,肺脏发病,整个过程都称为上焦病。

a上焦病

上焦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心脏和肺脏。病原微生物从口鼻进入人体,有食管和气管向下传递进入体腔,为什么首先侵犯肺脏呢?在口腔和食管气管之间有一个气管叫“咽”,是人体第一道免疫屏障,有一个开合关闭的大门,呼吸时打开鼻腔与喉气管之间的通道,吃饭喝水时候打开口腔与食管之间的通道。人吃饭的时间有限,呼吸则是不停进行的,也就是微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脏的机会要明显多于通过食道进入胃的机会。

咽部的扁桃体藏有大量免疫细胞,具有监视和清除空气和食物中微生物进入人体的作用。微生物通过食物进入体内的过程都要经过扁桃体的检查,扁桃体会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析,制造抗体,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控制疾病发生。这个过程对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效果明显,对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作用差。这就使气管和肺脏更容易首先感染疾病,也就是三焦辨证中疾病首先侵犯上焦肺脏。瘟疫、温度等通过空气传染的都是首先侵犯上焦。

肺脏发病以后最直接影响是心脏和胸腺,中医认为新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心包代君受过,所以把肺脏发病传变到心脏和胸腺都称为“逆传心包”。

b中焦病

中焦脾胃:如果肺脏病情得到控制,疾病没有向心脏胸腺传变,但又没有消灭病原微生物,出现僵持阶段,病原微生物就会开发第二战场,病程发展就会向中焦传变,也就是突破咽部屏障,通过食管进入胃,胃与胰腺相互协调负责人体消化功能,胃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发病就会影响胰腺功能,所以中焦发病同时影响脾胃功能。

有些通过食物或者接触传染的疾病可以直接通过口腔、咽、食管进入胃,也就是不经过上焦过程,直接在中焦发病。

c下焦病

下焦肝肾:肝肾是人体内不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病原微生物很难直接感染发病,一旦感染发病,说明已经到了最危重的时候。有些人一个小感冒就可以引发肾衰就是这个原因。

感冒病毒侵袭上呼吸道为上感,是上焦病;侵袭胃肠道为胃肠感冒,是中焦病;发展到肾脏,出现肾衰,是下焦病。

四、新冠病毒肺炎寒温分析

通过前面对温病理论介绍,新冠病毒肺炎属于瘟疫,病原已经确认是新型冠状病毒(-nCoV)。病毒的生存环境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湿热,加上今年是暖冬,更有人确认是湿热。国家第四套方案说明是寒湿,究竟是寒湿还是湿热呢?我们先看下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病程的介绍:

“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多数病人,起病相对比较缓,尤其是在发病的前三天,会有一点低烧、咳嗽、畏寒等症状,往往不太严重,随着病情的进展,在第5-7天症状会愈发严重。

早期发现的都是重症病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甚至重症肺炎会导致死亡。从对这个病本身以及对更多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感染之后少数人甚至不发病,仅仅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是有无症状的带毒者,也有轻症患者,一些人感染之后可能是轻症的,仅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以及身体的不适,经过7天左右,这个病人就痊愈了。

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逐渐加重的乏力等症状,早期症状比较轻,但到了1周左右的时候,病情会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所以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会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尤其到了第2周,常常表现的病情是最严重的。

而一些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损害的症状。进一步来看,有人会需要呼吸机支持、浓度性休克,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需要一些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这些就是危重症病例,可能会导致死亡。”

从病人发病早期症状看,发病初期低烧、咳嗽、畏寒等症状,而不是短暂的恶寒,说明起因为寒湿。随着病程发展出现热象,此时是寒湿化热。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是湿热,是因为对热病病程有一个环节被疏忽了。湿热病也有一个受凉的过程,只是受凉的过程非常短暂,在症状上首先表现为短暂恶寒现象,之后快速转化为热象。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确认,就是“出汗”。《伤寒论》中温病是出汗的,也是中医判断病症的重要症状。本次疫情不只是以上资料没有介绍,在其他资料也没有介绍,忽略了中医判定温病的重要症状。从通许县使用仲景之法治愈病人,甚至使用大青龙汤,说明至少有部分病人是不出汗的,这与温病出汗相悖,也是让很多中医人士难以判定的主要原因吧。

郭玉臣

赞赏是对健康事业最简洁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rbao56.com/bxzcs/12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